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元培:选择权的回归 自主性的塑造
发布日期:2007-11-19点击数:
2007年9月6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正式成立。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对元培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高度评价,认为它对于北大乃至中国的本科教育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元培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呢?该院副院长张庭芳教授总结:“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和导师制。” 元培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以上理念么?
多学科视角 跨专业交流
2007年被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录取的北大学生周岩,接到通知书后感慨:“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元培,就不会有今天。” 多年来在元培工作的张教授,几乎对每一个学生的分流情况都了如指掌。在提到近几年元培的毕业生时,他难以掩饰流露出的自豪,“元培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导师礼聘仪式举行
杨一帆,2003年高考以654分的优异成绩从湖北考入元培。和许多人一样,在高中时期他就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但他无法确定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于是选择了元培,希望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来元培,或许我现在对自己的未来认识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混沌的状态。” 徘徊在数学、生物之间,在选修了这两个专业的不少课程后,杨一帆对未来清楚了:“我就是想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学”。 在元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不受太多限制,但不可避免产生时间冲突。“往往刚刚上完数院的课,就又要奔去做生物实验。”虽然常常喊“累”,可杨一帆认为这都是值得的:“经过生物+数学+物理的学习,使我的基础更加宽厚了,而且具备多学科的视角,这对将来的研究是大有好处的。”
杨一帆(左二)与IGEM队友勇夺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最高奖
“如果想在博士阶段有学术建树,就必须在本科时候加强基础。”杨一帆深谙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在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一向支持交叉学科研究的教授交谈后,他申请了弹性学习年限,做出了延长一年毕业的决定。 张教授对于学生的困扰并不讳言。比如元培的学生一个学期选了不同专业的课,导致期末非常忙,甚至考试冲突。“这个问题目前的解决办法就是和教务协调,可以出A、B卷。现在各院系对于元培的教学改革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和大多数元培学生一样,杨一帆将这些问题和困扰看成一种“历练”:“要解决掉这些小麻烦,我们就要接触更广更宽的范围,认识更多的人”。 多视角交叉学科的培养让元培学院的学生在学校各种学术比赛中表现突出。张教授解释:“其他院系参加比赛一般都只有一个专业的学生,但是元培参加比赛就可以有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这样的组合就更有竞争力。”
2007年新生辅导员培训会议
据悉,为适应元培教学的特点,培养跨学科人才,学院正在筹备设置一些跨学科的专业,如古生物专业等。 元培学院也极力构建有利于多学科交流的环境。不同专业的同学混合居住在一起,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不同专业的住在一起,平常聊天的时候,不经意中就会有跨专业交流。”04级班长方解石对记者说。 和元培学生住在一起的“北大-耶鲁联合培养计划”的耶鲁学生们认为,元培的学生重视细节并且思维开阔,愿意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他们每一个人都很独特,都很出色。” 来自耶鲁的韩裔美国学生Sejin说。
“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
今年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03级学生汪清清在问及四年最大收获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 进入元培以后,汪清清先选择了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学院的专业课,但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两个专业。接着她又尝试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课程,依然发现这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在与来自各院系的导师交流,倾听他们关于专业介绍的讲座后,最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欢并适合研究的专业:数学。
周岩在麻省理工大学
虽然有时要为自己起初盲目的选择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是选择可以加速人的成长,挫折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汪清清认为:“选择的经历使我处理问题、面临挑战时更加从容,而选择的能力将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和汪清清一样,元培不少学生就是在“选择——调整——选择”中一路走来的。04级学生黄闻亮在自己博客中写道:“丰富的选择本身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才是最基本的——即你的目标,而非迷失在海般的选择中。” “选择”,几乎每一个元培被访者都会提及这个词。张教授说:“元培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学会选择,他们面对的是全校的课程选择,接下来又面临专业的选择。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 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选择意味着要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一系列好与坏的结果。“但是通过选择,元培的学生知道了自己兴趣和能力所在,提高了自主性。”张教授说。 元培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尝试的机会,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张教授介绍:“这几年我们增加了导师座谈制度、老生辅导新生制度,不断探索和完善元培模式,创建更加和谐的元培。” 为了减少自由选课可能会带来的盲目性,在选课前,导师通常向学生介绍各专业教学计划,选择某专业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以及文理科不同院系对各类课程的不同要求。从2006级开始,元培还实行专职导师和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的制度,这样更方便了学生的咨询。
元培学子
2003级的赵智沉在“元培五年”的演讲中说:“元培,作为教育改革的旗帜,真正的意义,在于选择权的回归,以及自主性的重新塑造。” 在一次元培班毕业座谈会上,同学们做了个小小的测验:“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样?”82%的同学仍然表示:选择元培,无怨无悔。(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 图片由元培学院提供

上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中文系:守正创新,人文关怀
下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不止,与时俱进